从2020年开始,席卷全世界的疫情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抓住机遇,于变局中开新局?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下行、衰退。尽管我国经济顶住了来自国际复杂局势、疫情多点散发等多方面的压力,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仍然面临较大挑战,尤其是农业生产方面,相关农业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应声涨价,农产品消费爆发点难寻。企业如何寻求经济增长?
一份数字农业榜单,一张涉农企业晴雨表。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等权威机构联合评选发布了“2022数字农业新基建服务平台TOP50”榜单。在50多家涉农企业的科技服务、专业潜力和品牌影响力排名结果中,阿里云、拼多多、抖音摘得榜单前三名,另外,前十名中均来自农业电商、农业科技等细分赛道,比如华为、京东农场、极飞科技、锐利特科技等企业纷纷入榜。

从近年数据对比来看,2018年是互联网企业入局农业的高峰期。那年京东宣布自建农场,同年4月腾讯宣布用人工智能养鹅,随后阿里在同年的云栖大会上发布农业ET大脑,一时间农业行业变得新兴起来。
这些企业纷纷寻找全新“增长极”有3个原因,也凸显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农业作为民生之本,长期以来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有人说,贴近农业,就是贴近政府和国家政策。近年来,疫情、战争,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止让企业布局艰难,更让资本市场忐忑不安。如此境况下,跟随政策导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从国内来看,中央一号文件、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前景让人振奋,农业市场广阔且平稳。
更多互联网大厂们与农业巨头开展合作,已不仅仅局限在农业项目,事实上,数字农业与数字城市、数字政府的建设所依赖的底层技术是有相通性的,技术上的无差别让更多数字农业业务延展到数字政府领域。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调研时曾指出,农业的数据资源丰富,农民对数字技术的需求迫切,农业农村的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面对市场巨浪,更多传统涉农企业不得不面临数字产业化挑战,比如,锐利特科技从研发生产智能灌溉设备起家,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实现产业发展,成功转型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商。而现在,锐利特科技正在进行产业数字化的蜕变,利用智能装备、软件平台、大数据应用等手段,综合提升农业产业效率和效益。

所谓第二增长曲线,简单来说,所有行业都可能出现这样的景象:一些企业正发展得好好的,而所处的行业可能随时面临消失,这就需要在“第一增长曲线”的“极限点”出现之前,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破局点”。对于企业来说,“增长”是永恒的话题,而要保持“持续增长”,要么有持续的提价能力,要么必须跨过“第二增长曲线”这道坎。
2021年8月,拼多多宣布投入100亿设立“百亿农研”专项,并将二、三季度的利润全部投入到该专项,其2021年财报显示,全年研发费用达到89.926亿元,同比增长30%。同年,阿里宣布推出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土计划”,14项具体措施中包括了阿里将投入专项资金加大智慧育种技术等在内的农业技术科研投入。锐利特科技坚守科技创新是立身之本,近三年研发投入达680多万,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20%。
阿里集团副总裁、数字农业事业部总经理李少华说,“阿里做农业没有短期KPI,我们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这也侧面说明农业行业体量巨大,发展数字农业难以一蹴而就。因此,腾讯坚持“攒零合整”,强化资源整合能力;京东坚持“面面俱圆”,执着于构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锐利特科技坚持“为种植业主提供有价值的设备与服务”,打造农业物联网的专业优势和系统集成的综合优势……面对发展变局,各大企业也在积极寻找应对之势。
做现代农业需要一种情怀。各大企业入局数字农业之初就提出过各自的社会责任。极飞科技“构建一个满足人类未来 100 年发展需求的农业生态系统,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获得充足、丰富和安全的食物”;锐利特科技“为种植业主提供有价值的设备与服务”;阿里此前也提出“亩产一千美金”的口号,本质上就是要用数字技术来帮助农民增效增收。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业兴方能基础牢,农民富方能国家盛。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蕴藏着无数需求和增长动力,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数字农业是否是最佳“第二增长曲线”?且看赛道后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