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机制分析和实践探索

2022-08-22 新闻资讯

01


建设数字乡村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分析

数字乡村是伴随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扩散效应、溢出效应、普惠效应和网络效应,对农业生产经营、涉农资金获取、人力资本提升产生积极影响,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一)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

信息技术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模仿效应和创新效应是逐步显现的,先是通过电子商务等业态产生模仿效应,有效促进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以及规模化;然后通过ICT深度融合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生联动效应;数字技术促进新模式、新业态涌现,释放了创新效应,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稳步前进。

 
(二)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


 
(三)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


 
(四)互联网平台的网络效应
640.jpg
 

02

建设数字乡村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

(一)筑牢集约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

1.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重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基站建设,推动5G覆盖区域向农村延伸,扩大农村公共场所WIFI覆盖面,在农村实现网络信号全覆盖。

640 (1).jpg

2.布局数字乡村基础设施优先布局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重点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更好促进智慧农业发展、服务群众生活和改善基层治理。


3.建立集决策支撑、主体服务、产销管理为一体的集成系统集约高效的数据系统有利于提高决策和治理效率。

 
(二)重点打造种产供销数字化平台

1.生产数字化
一是打造农业大数据归集共享平台。通过产业组织化管理、智能决策、自动控制等技术手段,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自动化作业,使得农业生产远程可控。
640 (2).jpg

二是“平台+基地”模式促进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升级。通过应用信息监测、数据分析、智能决策、自动控制等技术手段,示范带动本地农户由原来凭经验、靠人力的传统作业模式,向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种养、标准化生产转变。
 
三是提供公共服务,防范生产风险。
2.供需数据化

技术赋能,使供需双方精准匹配,减少搜寻成本、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640 (2).jpg


3.产品品牌化


 
4.销售电商化


 
(三)政府大力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1.强化技术支撑
一是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二是鼓励本地技术达人传帮带。
 
2.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新型金融产品。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四)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与技能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关键,具备专业技能、充满活力的新农人利用数字化工具,成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比如,丰县开展信息化人才下乡活动,针对农民进行信息化知识普及和网络新技能培训,提升农民信息化素养。临安区举办“行家里手”能力提升培训班,精准助力临安区领导干部提升数字素养并在数字化改革方面取得实效。

 
(五)政府与大型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动
 

地方政府积极争取大型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和智力赋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03

建设数字乡村促进共同富裕的经验和启示

(一)技术赋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石


 
(二)发挥品牌效应是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数字技术既可以在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解决供需错配问题,还可以解决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任问题。比如,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可以用于建立新型数字信任。数字技术赋能叠加品牌效应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的信任问题,让质量上乘的农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大大促进优质农产品的销售量,而市场的叫好和品牌效应又反作用于生产端,以更加优质的农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回馈于消费者,形成农业提质增效的良性循环。

640 (3).jpg


(三)打造利益共同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
 
(四)政府有效支持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五)激发内生动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


04

高质量建设数字乡村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企合作
2. 强化技术赋能,促进产业融合
3.提升数字素养,培养数字人才
4.创新产销对接,优化供应链
5.加强干部培训,增强发展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