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节水农业项目管理与技术培训班观摩我司

2018-06-27 新闻资讯

 2018年4月11日,全国节水农业项目莅临扶沟县河南碧青源蔬菜园区现场观摩教学,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节水处处长杜森,节水处副处长吴勇,河南省土肥站站长刘灿华及全国各地市农业专家200余人在扶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任松奎、农牧局局长郑伟、农技中心主任鲁海龙等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现场观摩了由我司承建的2017年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物联网水肥一体化项目”,现场学习了先进的物联网自动灌溉、施肥技术。


我司项目负责人带领专家及各位领导参观项目现场

 

扶沟县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示范区(碧青源基地)项目由扶沟县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锐利特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设计建设。项目基于农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感知、自动化灌溉施肥等技术实现,在作物生育期内依据墒情监测结果,按照作物需水需肥规律,制定科学的灌溉施肥制度,通过田间管道灌溉与施肥系统,应用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适时、适量地为作物均衡供应水分和养分。

示范区建成了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农作物生长情况远程监控系统、专家知识库、蔬菜病虫害远程诊断系统,其中16个大棚采用微喷灌灌溉模式,20个大棚采用滴灌灌溉模式。

 

项目区实施物联网水肥一体化之后,可以达到节水、节肥、节时、省力的效果。以项目区200亩大棚为例,项目实施后可到如下效果:

① 节水: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减少水分的下渗和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在露天条件下,微灌施肥与大水漫灌相比,节水率达50%左右。保护地栽培条件下,滴灌施肥与畦灌相比,每亩大棚一季节水80-120立方米,节水率为30%-40%。

② 节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平衡施肥和集中施肥,减少了肥料挥发和流失,以及养分过剩造成的损失,具有施肥简便、供肥及时、作物易于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等优点。在作物产量相近或相同的情况下,水肥一体化与传统技术施肥相比节省化肥40%-50%。

③ 改善微生态环境: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一是可明显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滴灌施肥与常规畦灌施肥相比,空气湿度可降低8.5-15个百分点。二是保持棚内温度。滴灌施肥比常规畦灌施肥减少了通风降湿而降低棚内温度的次数,棚内温度一般高2-4℃,有利于作物生长。三是增强微生物活性。滴灌施肥与常规畦灌施肥技术相比地温可提高2.7℃,有利于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四是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滴灌施肥克服了因灌溉造成的土壤板结,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五是减少土壤养分淋失,减少地下水的污染。

④ 减轻病虫害发生:空气湿度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作物病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投入和防治病害的劳力投入,微灌施肥每亩农药用量减少15%-30%,节省劳力15-20个。

⑤ 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促进作物产量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改善,设施栽培增产17%-28%。

⑥ 提高经济效益:设施栽培一般亩节省投入400-700元,其中,节水电85-130元,节肥130-250元,节农药80-100元,节省劳力150-200元,增产增收1000-2400元。
示范区建成了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和农作物生长情况远程监控系统,有16个大棚采用微喷灌灌溉模式,20个大棚采用滴灌灌溉模式。水肥一体化首部设备包括200L智能施肥罐1个、离心过滤器1个、叠片过滤器1组和15T无塔压力罐1套。物联网首部装置包括云灌溉主机、供水信息监测模块、智能施肥模块、水压变送器和流量变送器。物联网大棚安装了墒情监测系统、电磁阀智能控制模块、大棚可视化监测系统。在作物生育期内依据墒情监测结果,按照作物需水需肥规律,制定科学的灌溉施肥制度,通过田间管道灌溉与施肥系统,应用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适时、适量地为作物均衡供应水分和养分。与常规种植技术相比,示范区应用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实现节水30%~40%,节肥20%~30%,增产15%~30%,可改善微生态环境,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增强微生物活性,减轻病虫害发生,农业生产实现提质增效,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我司项目负责人正在给全国农技节水处处长杜森介绍现场设备情况

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观摩指导

我司项目负责人现场给专家及领导演示物联网系统

我司技术人员在现场技术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