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数字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讨

2023-10-09 新闻资讯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必经之路。现有研究表明,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呈现正向效应。数字化技术、数字化管理平台技术应用于乡村治理能够助力决策者获取并整合充足的相关信息,推进乡村公共事务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发展,破解现有村域之间的数字鸿沟,强化基层专业人才队伍,优化数字乡村治理体系,确保治理方式向多元、民主、协调转变。从实际情况来看,数字乡村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行业、区域、人才、观念的壁垒,为农村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生态发展提供了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促进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640.jpg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的重要措施,在全面实现脱贫攻坚之后,要继续巩固扶贫成果。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乡村振兴面临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经济环境。加强数字乡村治理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的重要内容,可以推进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乡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质量。数字化技术被寄望于解决乡村治理中深层次的、难化解、难同步的问题。从数字化技术的现实价值来看,数字技术与数字乡村发展模式、数字素养、数字应用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提升治理效能、提高农民幸福感的作用巨大。

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时代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传统乡村治理重要性日益凸显,数字化治理平台的建设成为融合多方治理主体,解决治理隔阂的有效手段。一方面,通过微信群等社交网络圈层,小程序、短视频软件等线上平台和渠道,能够为在外工作或务农的村民提供了解和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途径,促进乡村居民与乡村管理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为乡村共同体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数字治理,推进平安乡村、美丽乡村、乡村政务一体化、“互联网+党建”等政策落地,能够使乡村居民切实体会到数字化治理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增强居民对乡村共同体的认同感。

640 (1).jpg

第一,要加强数字乡村治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育工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数字为肯綮赋予民众、社会组织、企业充分行动权。政府要做好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顶层设计,制定数字乡村治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细化培养目标和内容,避免出现培养内容与实际相异的情况,并将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教学成果纳入相关部门单位的考核指标。通过与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充分利用相关社会资源,根据当地需求,聘请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对现有数字化管理平台进行优化升级,从而更好地契合乡村治理实际。

第二,要整合多方力量,实现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在数字乡村治理中的联结作用。实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乡村企业作为乡村治理的重点载体,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作用,对于转变基层政府的治理职能,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村民参与、企业联动的数字乡村治理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要依托数字化治理平台,优化数字乡村治理结构。数字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取决于数字乡村治理结构与治理模式、治理范围的匹配程度。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治理平台的设置为乡村居民参与民主政治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平台,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包容的、开放的、及时的互动场域,激活了数字乡村治理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乡村治理的行为和场域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因而依托数字技术、数字平台、数字素养建立相适应的数字乡村治理结构,不断调整数字乡村治理方向。一是注重以5G网络、大数据和互联网为媒介的城乡区域之间的要素互通。二是建立专业的乡村信息化机构或信息站。三是建立互通的信息发布接受渠道。同时,搭建开放互通的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完善平台的答疑、申请等互动性功能,关注基础的互动率、办结率外,更要提升满意度以及村民意见反馈落实程度。

640 (2).jpg

第四,要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科学化乡村治理。乡村治理过程也是基层权力主体在不同领域事项上不断作出决策的过程,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治理效能的实现,所以决策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决策的确定大多建立在管理人员主观经验基础上,数字化技术在数字乡村场域中的融合运用能够使海量数据被集中收集、处理和分析,客观现实情况及乡域不同的现状之间的联结被充分反映,推动数字乡村治理决策一定程度上科学以及精准落实。在推行数字乡村治理过程中需要积极构建数字乡村治理规则以及传统乡村治理秩序并行的“双轨制”治理逻辑,让乡村治理在实现数字化的过程中兼具科学性、协调性和人情味。规避新旧治理规则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治理矛盾,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创造良性治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