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以下为内容节选。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中原农谷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更好支撑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空间范围包括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平原示范区)全域,延津县、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部分地区,涉及5个县(区)的34个乡镇(街道、农场)、841个行政村,总面积1611.83平方千米,总人口144.92万人。规划期至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全力打造“四大中心 两个示范区”
推动智慧(数字)农业发展
功能定位方面,规划提出,聚焦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大力发展生物育种、现代种养、农副产品加工、生物技术产品、农机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服务等产业,全力打造“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
“四大中心”即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两个示范区”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区。
在打造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区方面,规划提出,要率先在农业领域示范应用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大田作物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田园、智慧果(菜)园、智慧牧场等示范基地,共享智慧农业、交易物流、工业互联等数字资源,打造种养业数字化和育种研发产业引领区,搭建粮食产业互联网数字底座。
拓展延伸农业全产业链新领域
发展壮大现代农机装备产业
规划提出,以农机装备、农业服务、生物经济、种养循环为重点,强化现代农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链加快迈向中高端。发展壮大现代农机装备产业,顺应农业机械化加快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趋势,聚焦智能感知、决策和执行三大核心功能,吸引一批现代农业智能装备、农业机器人、智能节水灌溉器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加快种业专用农机等研发创新,重点开展玉米去雄机、育种小区播种机和收割机、智能考种机、种子专用烘干设备等育制种关键机械研发创新。
大力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开展新型农业传感器和测试仪器研制。加快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推广应用,搭建农机作业监测、维修诊断、远程调度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适用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推广,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现代农机服务平台。到2025年,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均达到55%以上。
规划提出,加快交通物流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联通,为中原农谷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推进数字智慧农谷建设,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城市设施,推动水利、公路、电力、物流、环保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智慧农谷。实施新一代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资源共享、数据安全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搭建智慧农业平台体系,布局智慧农业空间网络,创建现代农业气象科技产业园。
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智慧农机示范园,推动中原农谷与中原科技城协同发展。加快种养业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田园、数字灌区和智慧农(牧、渔)场。推广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农业遥感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和监测预警系统。深化乡村智慧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持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