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话题。这也意味着“三农”工作的重心将全面转向乡村振兴。对于乡村振兴,我们秉持以下十大观点,才能更好的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一、乡村振兴是未来最重要的任务
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确立三农问题,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是这一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5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方针。再一次就是今年,疫情影响下的全球化挑战,更凸显出乡村振兴是应对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压舱石。

二、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
现在中国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工业产品的总量就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所以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就是农村发展成为国家重中之重的由来。这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练好内功,夯实基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这个战略的基础是什么?乡村振兴。
三、乡村建设行动要以人为本
讲乡村建设行动的时候,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百年乡村建设的经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以人为本。百年乡建,寻源上溯至十九世纪末,这个努力历经一百多年一直延续,我们应当认真地去做归纳总结、提炼出来,服务于正在开展的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服务于即将推行的新的乡村建设行动!

四、社会组织应该转型未社会企业
我们强调农村应该形成更多的组织。因为农村中的村社聚落往往是跟资源、环境条件紧密结合的,农村资源的产权边界往往是和村域的地缘边界重合的。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民成为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微观主体。
五、乡村振兴需激活数百万亿元生态资源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已经被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时,我们始终都要明晰:中国社会从来都是一个乡土社会,而乡土文化则是中国文化的本源,任何背离这一本源的作为都将注定失败。实践表明,只有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资本深化,才能同时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化。沿着这样一个逻辑,我们就可以把生态文明战略的经济内涵体现出来。
六、乡村振兴要重视在地化知识
乡村振兴一定要文化振兴,关键是要把在地化知识变成乡土教育。没有把乡土文化、在地知识开掘出来,就做不了农文旅,因为内涵不对。要文化振兴乡村,一定先深入调查研究什么叫做乡土文化。文化振兴乡村要重视在地文化。乡土文化绵延万年,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不中断的主要基础。

七、乡村振兴不能只让农民种地
农业是第一产业,其发展度过了几千年的岁月,已是生生不息,但就其发展活力与后劲而言,仍是落后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即使现代农业的发展依靠于技术,但主要的区位因素还是自然条件,什么样的山和水,就养育什么样的农作物,要不怎么说是“靠天吃饭”,这便是农业发展缺乏后劲的地方。再加上农村劳动力减少、土地荒废、 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这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农业的发展前景其实不容乐观。
八、乡村振兴要发展社会化农业(城乡融合)
社会化农业是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提供、日常的经营管理、前提的规划设计、产品价值的实现应该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 优势互补, 弥补个体经营的局限性或不足, 增强、优化农业发展的条件, 拓展农业的潜力与功能, 包括为农业生产提供更稳定的保障, 共担农业发展的成本与风险, 共享收益与价值。

九、乡村振兴需要绿色消费潮流
越把乡村搞成千篇一律,就越没有被中产阶层消费的可能。而恰恰是当前社会结构的变化,造成新兴中产阶层引领绿色消费潮流。这是农业绿色转型面对的客观需求。比如我们借鉴欧洲市民下乡发起的慢城、慢食、慢生活运动;再比如,城市小孩缺乏自然教育依托的本地农业教育,“不知稼穑之艰难”,乡村可以做田间学校。孩子可以去体验,粮食蔬菜是怎么长的,鸡鸭牲畜是怎么长的。我们吃的东西不是超市里包装的样子。只有让孩子对自然有敬畏之心,长大了才能自觉保护生态、珍惜粮食。你会发现,有过乡村经历的城市孩子,身心是比较健康的。
十、乡村振兴要允许城乡自由流动
凭什么只有农村出来的人才应该回去,凭什么只有农村的人才应该种地?这其实是不公平的。因此,农村空心化,没有年轻人,某种程度上是人为的。如果开通城乡,允许城乡自由流动,许多城里人是愿意下乡的,特别是那些60岁以上的人。中国的老年人口现在已经有18%左右了,14亿人里的18%是多少?这其中哪怕有1/3的人,仍然有劳动能力,仍然愿意下乡,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群体。现在有很多案例证明,只要你回归乡土,回归自然,很多疾病都可以避免。